网文内容
核心观点: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,对于企业来说,营销应有边界,炒作务必适度。相比跟风赶潮,只求一时的热度,更为高级的营销策略应当是利用“多巴胺”等流行风潮来不断强化自身品牌特征,提升品牌价值,释放品牌效应,如此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、赢得市场。
“多巴胺穿搭”“多巴胺旅行”“多巴胺茶饮”……今年夏天,色彩斑斓的“多巴胺”风潮席卷多个领域,成为比天气更热的潮流热点。在某社交平台上,“多巴胺穿搭”话题阅读量超过4亿,多次登上网络热搜榜。在音乐节、发布会、走秀、快闪店、市集等场景中,“多巴胺”元素也多有呈现。
“多巴胺”风潮的兴起,离不开年轻人的追捧。某互联网平台发布的《Z世代消费力白皮书》提到,新一代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动因来自于自我的个性化表达,通过消费来表达情绪是这一群体的重要特征。大胆出挑的“多巴胺”风潮强调的正是个性化情感表达,恰好契合了Z世代人群拒绝“千篇一律”、追求情绪释放的极致个性化消费需求。而随着线下演出市场的复苏,演唱会、音乐节等年轻潮人聚集的场景让“多巴胺”风格有了用武之地。身着高饱和度色彩的衣饰出现在这些地方,年轻人可以做“人群中最靓的仔”。
年轻人追捧的背后,还有不容小觑的消费潜力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我国的Z世代人群(一般指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的人群)人数超过2.6亿,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8%,消费增速远超其他年龄层。面对巨大的市场,各大企业和品牌纷纷瞅准时机,调整营销策略,在产品或宣传中融入多元化、创新性元素,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。
由于“多巴胺”被称为“快乐因子”,而五颜六色的搭配可以让人们产生快乐、兴奋的感觉,调动起积极正向的情绪。因此,融入多种色彩元素的消费场景被网友称为“多巴胺”消费。既能取悦自己,又能让周围的朋友也变得快乐,这股新的风潮自然强势席卷消费市场,并逐渐向更多消费群体扩展。
“多巴胺”概念的拓展,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积极情绪的潜在需求,人们的情绪价值愈发需要得到重视。这种转变也为各大企业和品牌的营销策略指出了新方向。要做好这门“快乐的生意”,企业不仅需要创新产品、广告宣传等形式,还要深入探索,进一步挖掘消费者在情绪消费上的更多可能性。
不过,凡事都有两面性。我们知道,“多巴胺”能给人带来“快感”,但“多巴胺”过量分泌也会产生副作用。有的品牌盲目跟风,过度追求“彩色”效果,时间一长,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;有的企业则为了美化产品,超标使用色素添加剂或使用违禁添加物质,给消费者带来健康安全隐患。
对此,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要提高识别能力,避免冲动消费或落入消费主义陷阱,沉浸在“多巴胺”带来的虚幻快乐中不能自拔。而对于企业来说,营销应有边界,炒作务必适度。相比跟风赶潮,只求一时的热度,更为高级的营销策略应当是利用“多巴胺”等流行风潮来不断强化自身品牌特征,提升品牌价值,释放品牌效应,如此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、赢得市场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