县域兴衰关系着发展全局,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。新一季“思客讲堂·党校公开课”推出《以“理”服人丨高质量发展“县”在进行时》,八位党校青年教师带你解锁中国县域发展的“韧性密码”。本期由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翟云,讲述加快数字化转型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演讲全文:
大家好,我是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公共管理教研部翟云。屏幕上的这张图,是今年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盛况。我们知道,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已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“竞技场”,也是数字化转型的“风向标”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国各县域加快数字化改革创新,乘“数”而上,共同描绘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新图景。如今小到居家出行、大到政务工作,数字技术已深刻融入县域治理的方方面面。
因数字而变,因数字而兴。2023年2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》,科学擘画了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“四梁八柱”。这对县域而言,无疑已经按下了数字化转型的“行进键”。开局,就要“破局”,起步,就需冲刺。然而在全国各地市如火如荼开展数字化转型的时候,很多县域却还是雷声大、雨点小。
我们来看一个数据,《2022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研究》显示,转型成效较好的比例仅为17%。那么,数字蝶变的难点在哪里呢?简单来说,有三个“不”,不想转、不会转、不能转,他们就像三个“紧箍咒”,紧紧束缚着县域数字化转型的手脚。
首先是“不想转”,转型意识不强。数字化转型门槛高,投入大、回报慢,阵痛期较长。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过高的转型成本熄灭了很多县域数字化转型的热情。
其次是“不会转”,转型方向不明。最近我听到一种声音,数字化转型,不就是在传统产业中加点数字元素,就万事大吉了;还有一种观点把数字化转型简单等同于买硬件、上系统。事实证明,数字化转型没有即插即用的“灵丹妙药”,它不仅需要物理反应,更需要化学反应。
最后是“不能转”,转型能力不够。很多县域发展基础比较薄弱,关键技术盲点较多、硬核产品不足。“造不如买,买不如租”的短浅思想仍然存在。还有一些地方人才缺失成为最大“拦路虎”,招到的人才不需要,而需要的人才,又招不到,因此陷入了“转型是找死、不转是等死”的双重困境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要取到数字蝶变的“真经”,关键要找准数字化转型的“金钥匙”。
建好数字政府,让数据多跑路,群众少跑腿。“民生无小事、枝叶总关情”。数字政府建设,一头连着党和政府,一头连着企业、群众,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数字化浪潮中,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。淄博烧烤在网络上火爆出圈,以“小葱、小饼、小烤炉”三件套闻名的淄博烧烤,成为新晋“网红”。趁着淄博烧烤的“东风”,一直在烧烤店工作的王先生,不禁萌发了一种想法,我也要开一家烧烤店。于是他来到了张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,没想到当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。原来动辄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办完的业务,怎么一下子就跑出了“加速度”呢?原来,该区把数据共享作为“先手棋”,优化业务流程、创新工作方式,让群众切实尝到了数据元素十足的“淄”味。随着数字政府建设驶入快车道,老百姓的好评越来越多,差评越来越少,而幸福感越来越强。
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,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。当前,信息技术已全面融入到经济领域中,并实现与实体经济“双向奔赴”。2022年,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高达50.2万亿元,稳居世界第二位,占GDP的比重也升到41.5%,俨然已经撑起中国经济的“半壁江山”。这当然离不开各县域在数字经济战场上的打拼。位列全国百强县市首位的昆山,就加快制造业数智化改造,跑出数字经济“加速度”,充分尝到了数字化改革升级带来的甜头。目前,他们累计建成5G基站6779个,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县域工业互联网(发展指数)排行榜首位。这一个个鲜活的数据,或许就是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密码。